猫大俊 发表于 2024-9-29 17:56:48

北上广的失业“蹲族”:没当上天之骄子,有错吗?

<font size="1">作者|Jenny乔</font><font size="1">来源|Jenny乔 id Jenny-Qiao-Love</font><font size="1">自由撰稿人。冷眼看热闹,深度谈人生。你笨算我输。</font><font size="1">微信公众号:Jenny乔。</font><b>”01</b><b><br></b>这两天看了一个关于“蹲族”的真实故事。<br>主人公名校毕业,宅在出租屋,2017 年,用一万四千块钱在广州活了九个月。<br>入蹲之前,她在一家内容公司上班,也通过了试用期,那是一份待遇和氛围都很好的工作,每天在公司呆满8小时就算全勤,每周出一篇文章,偶尔参与策划。<br>可渐渐地她发现,每周一次的创作让人倍感焦虑,最后没熬住,提了离职。<br>没想到的是,逃避了一次痛苦,后面痛苦加倍。<br>当时的广州并没有什么适合工作的地方,想去的行业不仅全国缩招,也不具备靠对工作经验的年限要求,还得了三叉神经痛。<br>现实中的痛苦,靠虚拟世界的游戏来麻痹,就这样,渐渐地成为了蹲族一员……<br>以前我理解蹲族,就是日剧里那些被丧文化侵袭的人。<br>蹲族在日本很常见,也被称为蛰居族,早在2016年,在日本这样的“家里蹲”大约有100万。<br>人群以男性为主,至少有一年未曾涉足社会,或是不曾表现出涉足社会的欲望,完全依靠父母照料起居。<br>这些宅男拥有聪明的大脑和较高的学历。“我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只是我选择不去做。”<br>就像电影《不求上进的玉子》,总有一帧画面能找到我们宅在家里的样子。<br><br>电影的简介上写着:高分治愈喜剧。&nbsp;看完却没人笑得出来。&nbsp;也许你我不是蹲族,却也会因为失业、裸辞宅在家里,处于“蹲”的状态。<br>只是我们既没有女主那样可以照顾她起居的老爸,更没有心安理得不去上班的心态。<br>尤其不敢面对邻居的灵魂拷问:“你是做什么的?”<br><b>02</b><br>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无所事事的蹲族?<br>一名蹲过三年的答主贡献了高赞答案:<br>刚毕业的前两年浅蹲,干杂活,频换工作。最后一年深蹲,懒得出门,看到求职网站会发抖。<br>起初只是没好好找工作,后来找不到好工作。<br>失去了应届的身份,不再有校招的资格,也没有相应工作的经验。<br>唯一能做的是放低身段,“像电视里那样子从基层慢慢干的公司与岗位。”<br>很快被现实暴击:<br>实际上可能连个基层的机会都不会给你的,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竞争,非常现实,非常残酷。<br>好在,他没有放弃,拿出了大学里“最后那点本事”,并起疯狂健身,才走出了人生中“最崩溃的三年”。<br><br>显然,不是每个人都像答主这样幸运。困难面前,更多的人在下意识地逃避。<br>贾樟柯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能因为整个国家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br>我们圈子还是很窄,以至于误读了现实中的年轻人。<br>网络上我们了解到的是遍地高学历,年薪百万,平均27岁当经理,忙到无暇谈恋爱……<br>只有中年人在危机中挣扎,年轻人就算一无所有,起码还有“年轻”,能吃自己的时间红利。<br>忽略的是网络外,一些毕业生刚出校园就被拦腰撞倒,恰恰是年轻让他们不堪一击。<br>而且与“主动当废人”的日本蛰居族不同,他们只是机缘巧合,被迫蹲了一阵,或是遇到了一些困难,躲了一会。<br>等反应过来才发现:站不起来了。<br>王朔说过这样一句话:<br>我曾经以为日子是过不完的,未来是完全不一样的。<br>现在,我就呆在我自己的未来,我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真正的变化,我的梦想还像小时候一样遥远,唯一不同的是我已经不打算实现它了。<br><b>03&nbsp;</b><br>有人说,蹲族充分验证了一句话:“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真的好舒服”。<br>但是这种舒服就像麻药,总有过劲的时候。<br>看过一个“作家蹲”的例子,毕业后他参加了招聘会,不想去任何一家,想全职写作,结果:<br>“最开始的时候想静下心来阅读写作;一个月后变成了只阅读不写作;两个月后变成不阅读不写作;到最后干脆不想掩饰自己什么都不想做的本质了。”<br><br>不知不觉中,当他穿着短袖出门,才发现外面已经是冬天。<br>人一旦安逸惯了,就不再相信自己还有工作的能力,即使下了决心再找工作,大概率会碰壁。<br>因为你休息的时候,别人在奔跑,只要一年,新一批应届毕业生就会按时走出校园。<br>于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到了另一个极端:<br>受挫多了,不相信自己还会成功。<br>这是一种“习得性无助”。<br>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把狗关在笼子里,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br>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即使电击前把笼门打开,狗也不再逃,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放弃挣扎,等待痛苦。<br>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许多事情并不是真的无法摆脱,只是生活持续性地打击下,让人觉得这件事“做不到”,最终彻底放弃。<br>任凭外人如何劝导,都很难走出来。<br><br>而深挖年轻人总是职场受挫的原因,让我想起《读库》主编张立宪的一段话:<br>我们在中学和大学所受的教育,和未来的职业要求和职业训练往往相悖。<br>没有人教过年轻人,该如何工作,该如何跟同事相处,甚至是该如何表达你的意思,以及听懂别人的话。<br>这才使得他们在初入职场的时候,很难适应身份转换。<br>所以说,一个年轻人,要拿出足够的勇气来洗白自己,把学生时代养成的一些观念和习惯“干掉”。<br>同时也要相信自己,眼前的障碍没有想象中可怕,只要敢于面对。<br><br><b>04</b><b><br></b>仔细品味一下“蹲族”的定义,会发现“中产家庭”似乎合理化了他们的无所事事。<br>这个社会给了人们很多的选择空间,即使不上班,也不至于被“饿死”。<br>但我们还是不要低估人生际遇的复杂。<br>昨天王思聪又上了热搜,“名下2200万元资产被冻结”。<br>前段时间就有人调侃,如果当初他把老王给的钱去买房,5亿元在上海静安区可买300套150平米的房子,买好房他周游世界,10年后,房子价值45亿。<br>但小王选择了创业,十年后5亿亏完,还被限制消费。<br>段子很搞笑,却也让人深思,他已经代表了最有资格“坐吃山空”的人,在家躺着就行,为什么还选择九死一生的创业。<br><br>这也许说明了一个很朴素的道理:<br>我们需要工作,这是一条被大众验证的路,虽然也会有波折,但另辟蹊径明显更困难。<br><br>最后,想鼓励一下正陷在“人生卡顿”中的人去打破习得性的无助。<br>方法论可能俗了点,但很有用:<br>永不言败,再尝试一次。大多时候,我们拼尽全力,不过是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普通人。<br>更要提醒那些还在上大学、尚有机会的人。<br>珍惜时间,多长本事,早一点规划人生。<br>不要等到历经折腾与痛苦,再唏嘘感叹:<br>原来,我们离一无所有往往只有一次错误和意外的距离。<font size="1"><br>                </font><font size="1">作者简介:Jenny乔,Jenny乔工作室创始人,北大学霸,常春藤海归,美国纽约州执业律师,职场10万+爆文制造者,多平台签约作家。著有畅销书:《有见识的姑娘,活得更高级》《愿你盛得下悲伤,也输得出力量》。</font>花猫写作网拥有一帮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分享传播正能量的朋友每天与你一起学习成长,在这里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转载请联系花猫说(id:hmshuyouquan)进行授权转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上广的失业“蹲族”:没当上天之骄子,有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