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大俊 发表于 2024-9-29 18:37:15

“我连分手都不想当面说,但团建上可以尽情高歌”

<font size="1">作者|Jenny乔</font><font size="1">来源|Jenny乔 id Jenny-Qiao-Love</font><font size="1">自由撰稿人。冷眼看热闹,深度谈人生。你笨算我输。</font><font size="1">微信公众号:Jenny乔。</font><b><b>”01</b><b><br></b></b>新一季《奇葩说》正式上线,开局火药味很浓,新老奇葩混战,“少爷”黄执中竟被新人“雷哥”击败,险些告别舞台。<br><br><br>两个人交锋的辩题是“该不该给部门新同事发喜帖”?<br><br>&nbsp;赶得好不如赶得巧,正方的雷哥当场给黄执中发了喜帖,用实际行动说明不仅应该,还很重要。<br><br><br>“你可以不来,但这是我的礼貌”。&nbsp;雷哥的论述中有一个点很讨喜:<br>这里不仅是我婚礼的秀场,更是你跟同事的social场。<br>趁着同事和领导们都在,不仅要来,还要会倒酒,会聊天,甚至来段才艺展示直通公司年会。<br>轻松有趣的调侃中,年轻人的形象终于一改“冷倔丧”,有了烟火气。<br>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地方。<br>网络上,年轻人的形象总是“很难”:<br>日常社恐,见到生人不敢说话,正常社交受阻。&nbsp;可是我身边有好多人,成长速度其实非常惊人。<br>刚上班的时候,一有集体活动,自我介绍都卡壳。<br>但用不上多久,就能打开自我,跟同事打得火热,在团建的时候一曲高歌。&nbsp;有人说他们不过是在假装和群。<br>但我看到的是,他们深谙一条生存法则:&nbsp;有用,优先于我喜不喜欢,愿不愿意。<br><b>02</b><br>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又是独生子女的年轻人,都有点对线下社交的恐惧和排斥。<br>熟人中,他们害怕亲戚对自己个人问题过度的关心。<br>至于陌生人,即使是出于安全意识也会怀有戒心,不想接触过多。&nbsp;最尴尬的是半生不熟的人,见到了心里无比挣扎,到底应该走上去寒暄一番,还是装没看见?&nbsp;于是,为了避免这些尴尬体验,年轻人更喜欢独来独往,朋友也不用多,三五知己足以,平时也不一定要见面,微信上聊天更自然:&nbsp;线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nbsp;线上,两分钟内可以撤回。&nbsp;可是,当今的职场还不能完全实现云办公,面对面的交流仍是最高效也必要的沟通方式。&nbsp;这就意味着,生活中你可以做自己,职场上,合群很重要。&nbsp;人大的李育辉教授也曾强调:<br>一群互不熟悉的人无法组成高效团队。&nbsp;这也是为什么仅靠远程邮件联系的虚拟组织,很难在实战中取得成功的原因。&nbsp;对于企业来说,招到了人,下一步就是融入。工作技能重要,建立默契协作更重要。<br>这就是组织行为学中的“合群问题”。<br>想形成团队,先要形成群体。&nbsp;让新员工快速融入群体的办法,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团建。&nbsp;这个概念早在上世纪末就传到中国,一度很流行,到今天发展出了很多种形式:&nbsp;一起旅游,组织聚会,或是一起游戏。&nbsp;放松的气氛中,可以说点平时显得“矫情”的感谢,聊点工作外的话题,跟同事拉近一下距离。<br>所以说,不是你的老板闲来无事非要搞点事情,而是团队建设真的有必要。<br>彼此多了解一点,日后的沟通成本就会低一点。<br>所有能意识到这一点的年轻人,上演了一出职场感人行为大赏:<br>私下里,他们可能连分手都不愿意当面说,却特别重视这样的社交机会,积极表现,主动出击,话也多了,整个人都很欢脱。&nbsp;谁还没有一个“被迫营业”的时候?&nbsp;&nbsp;毕竟,相较于社交这点不适感,失业才真正让人无力招架。<br><b>03&nbsp;</b><br>我一直觉得,这两年大家对“社恐”有些过度解读。&nbsp;真正的社交恐惧症又名“社交焦虑障碍”,是比较严重的“恐怖症”,同时属于“神经症”。&nbsp;真正的患者,面试这一关都熬不过。&nbsp;恐惧会让人下意识地回避,甚至会庆幸“还好没有给我offer”。&nbsp;只因为不用去上班,就不用面对人。&nbsp;这种严重到需要专业帮助的,只占很小一部分。&nbsp;<br>一个人不喜欢社交,不代表就是社恐。&nbsp;&nbsp;社交媒体渲染下的“社恐”更像是一种标签,或是选择倾向:&nbsp;比起跟人沟通和交流,更愿意享受自己的世界。&nbsp;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nbsp;在台上说学逗唱,高能输出的郭德纲也是“社恐”。&nbsp;舞台下,他不爱热闹,更不爱说话,家里的书房就是他“与世隔绝”的地方,哪怕是家人进来给他送点水果,说上一句“你吃吧”,他都觉得是一种被打扰。&nbsp;郭德纲一向不喜欢参加饭局,尤其是桌上有陌生人。<br>哪怕是他已经入席,看到有张陌生的面孔,会立即起身,扭头走掉。<br>或是直接发问:你走还是我走?<br><br><br>正因如此,他得罪过不少人。&nbsp;但也要承认,今天的郭德纲得罪得起,他可以为自己的社交恐惧买单。<br>可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往往没有这个底气和实力,承担任性的代价。<b><br></b><b><b>04&nbsp;</b></b><br>昨天郑爽又上热搜了。<br>在新一期的《女儿们的恋爱》中,她提到,“掩盖是一件特别累的事”。&nbsp;明明知道沉默是当艺人最好的状态,但憋太久会特别想“表述自己”。<br>甚至特别想让大家看到她的不好,知道她到底是怎样的人。&nbsp;这番话里,能感受到她的矛盾。<br>像极了现在的年轻人,“我知道生存的法则,就是想搞点破坏。”<br>在强调沟通的地方肆意孤独,在该沉默的时候发泄自我。<br>不是不可以,只是结果会很痛。<br>承受不起,不如一开始就把心态摆正。<br>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br>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足够分裂,谁能想到朋友圈里装死和在微博上蹦迪的是同一个人。<br>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拎得清”的睿智。<br>起码知道哪里能发“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哪里能发“人间不值得”。<br>多少人后悔自己做出“不合时宜”的事,都是因为分不清场合。<br>马东老师说过:&nbsp;团建只是工作,千万别搞错。<br>这句提醒很有用。<br>提醒了那些热爱放飞的人别失态,也提醒了为此头疼的人,适当放开:<br>“跟同事们到景区上个班而已,放轻松。”<br>若说勇敢是认清了生活的苦却依旧热爱。<br>那成熟就是学会了克服自己的不喜欢,把“应该的”事情做完。<br>职场就是个结果导向的地方。<br>合群有用即可,谁在乎你是不是装出来的。<br><font size="1">作者简介:Jenny乔,北大学霸,常春藤海归,美国纽约州执业律师,职场10万+爆文制造者,多平台签约作家。微信公众号: Jenny乔。</font>花猫写作网拥有一帮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分享传播正能量的朋友每天与你一起学习成长,在这里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转载请联系花猫说(id:hmshuyouquan)进行授权转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连分手都不想当面说,但团建上可以尽情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