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起飞前有乘客咬伤空姐?深圳航空回应:涉事旅客被移交警方处理
新京报讯 据@深圳航空微博消息,4月1日,ZH9539深圳-景德镇航班登机结束后,机上两名旅客发生纠纷,一名乘务人员在维护客舱秩序过程中手臂轻微受伤,及时送医后已无大碍,涉事旅客被移交警方处理。深航将全力维护旅客和员工的合法权益,呼吁广大旅客遵守乘机规定,文明乘机出行。4月1日,有网友发帖称,深圳航空ZH9539航班起飞前,有乘客之间发生冲突,一名空姐劝阻时被乘客咬到后送医。
此前报道:
乘客冲突咬伤空姐致航班延误?深航:已启动调查
AI延伸阅读
乘客冲突咬伤空姐致航班延误,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将受到怎样的惩罚?(本文由AI生成)
一、责任类型与法律后果
1、行政责任:扰乱公共秩序的直接处罚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扰乱航空器秩序的行为可处警告至拘留10日并罚款。例如:
2023年12月北京飞成都航班因乘客争执导致航班取消,涉事者被行政拘留或罚款;
2024年11月北京飞成都航班冲突事件中,涉事乘客被移交警方处理。
在深圳航空事件中,咬伤空姐的行为已构成“情节较重”,涉事者或面临行政拘留及罚款。
2、民事责任:赔偿航班延误损失
若冲突直接导致航班延误,涉事者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例如:
2023年昆明飞北京航班因乘客斗殴延误93分钟,警方对涉事者批评教育或拘留,航空公司则需向受影响乘客补偿;
深圳航空事件中,航空公司为200余名乘客提供食宿及改签服务,若调查确认冲突导致延误,涉事者需赔偿航空公司及乘客损失。
3、刑事责任:危及飞行安全的严厉惩处
若冲突行为危及飞行安全,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根据《刑法》第一百二十三条,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例如,2023年万米高空乘客斗殴事件中,涉事者被追究刑事责任;
故意伤害罪:若咬伤行为造成空姐轻伤以上后果,涉事者将面临刑事起诉。深圳航空事件中,空姐被咬伤送医,若鉴定为轻伤及以上,涉事者或被以故意伤害罪追责。
二、法律执行与行业改进的深层挑战
1、执法滞后与证据链完整性
深圳航空事件中,机场公安次日仍在核查细节,暴露出航空公司与公安部门协同机制的不足。类似问题在2023年北京飞成都航班事件中同样存在,导致责任认定延迟。
2、机组应急处置能力短板
空乘人员在冲突中常处于被动调解状态,缺乏制暴工具(如防咬手套)和紧急支援流程。国际航班已引入AI情绪识别系统预警冲突,而国内航空业尚未普及此类技术。
3、“机闹”黑名单制度待完善
国际航协(IATA)推动的“禁飞名单”机制(如全日空、美联航案例)尚未在国内全面实施。2023年北京航班事件中,涉事者仅被行政拘留,未列入行业黑名单,导致类似行为屡禁不止。
三、总结:法律威慑与预防机制的平衡
从深圳航空事件可见,乘客冲突的后果远超个体纠纷,需通过法律严惩与制度优化双管齐下:
法律层面:明确“机闹”行为的刑事责任边界,提高违法成本;
技术层面:推广情绪监测系统与机组防护装备,缩短应急响应时间;
管理层面: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完善乘客行为筛查与黑名单制度。
唯有将“人”的因素纳入航空安全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平安飞行”的目标。对于涉事者而言,一次冲突可能毁掉一生信用与自由;对于公众,更需以案为鉴,敬畏飞行安全规则。
责任编辑:张玉
来源网址:https://news.sina.com.cn/o/2025-04-02/doc-ineruanr9462251.s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