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 用愤怒点燃希望,用理性改变世界
当愤怒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当情绪管理成为个人成长的起点,我们的时代将焕发全新的可能性。由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作者、哲学家岸见一郎全新创作的《愤怒的勇气》,近日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以深刻的哲学思考与心理学智慧,为你重新诠释愤怒的意义,教你用理性与行动直面不公。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探讨愤怒情绪的书籍,作者通过个人经历和学术观察,探讨了私愤与公愤的区别,以及愤怒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作用。书中强调了理性对话和思考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愤怒促进社会变革的可能性。
本书作者是日本哲学家及阿德勒心理学专家岸见一郎,他认为愤怒不仅是情绪上的反应,也是一种对不公正现象的主动反抗。他不主张简单的发泄怒气,强调了愤怒情绪的合理性与非理性,并提出了通过对话和理性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此外,书中还对公共愤怒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呼吁读者拥有改变世界的勇气。
书中融合了对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深入思考,呈现了独特的学术视角。
【作者简介】岸见一郎
日本哲学家和阿德勒心理学专家,以其深刻的思想和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著称。1956年生于京都,现居京都,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他成功地将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引入大众视野,擅长将复杂的哲学和心理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我和社会。
在畅销世界各国的阿德勒心理学新古典巨作《被讨厌的勇气》出版后,像阿德勒生前一样,为了让世界更加美好,岸见一郎在世界各地举办演讲和心理咨询活动。其译著有阿德勒的《人生意义心理学》《个体心理学讲义》,著作有《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不完美的父母》等。
【书籍目录】
序章
第一章 去对抗这荒谬无稽的现实吧
第二章 “空气”根本就不存在
第三章 不要屈服于压力
第四章 不要忘记愤怒
第五章 对话能够改变世界
后记
【精彩文摘】
不要屈服于从众的压力
有的人未必是因为在乎他人的目光,而是因为觉得自己如果选择不做一些事情,对于周围人来说是有好处的。这样的人在行动时不愿打破与身边人的和谐。
人们期待所有人都采取相同的行动,但是我们不应该屈服于这样的从众压力。有时从众压力是违背正义的。如果大多数人指出某件事情很奇怪,这样并不会产生从众压力。但是觉得即便某件事情是错误的也必须去遵从,还要向不遵从的人施加压力迫使其遵从,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甚至有的人认为只要大家都在做某事,那肯定就没错。
在职场中经常能够感受到这样一种从众压力。很多人认为别人还没有下班回家的话,即便手头没有工作了也不能回家。因为有必须完成的工作,就算过了下班的时间也无法回家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然而,即使可以下班,某些人也会选择留下来,因为意识到其他人可能会在意这种行为。这里也存在着“空气”这种东西,也存在着认为这种“空气”存在的人。
明明手头的工作已经堆积如山,却又因为要费尽心思与领导沟通感情,因此耽误回家的时间的话,最终可能会导致过劳死。即使这样,为什么还是有人屈服于职场的从众压力,不相信自己的判断才是正确的呢?
如果从众的压力过于强大,就会形成某种力量:一个人出现不同的行为就会被身边人敲打和打压,甚至将其排挤出集体。《被讨厌的勇气》被改编成电视剧的时候,我很惊讶有不少人对其大加批判。电视剧的主人公是一名刑警,他总是根据自己的判断行动,不会去迎合身边的其他人。要是他认为没必要参加某个会议,就会一翘了之。他这样的做派令人反感,因为他缺乏与他人的协调性。
但是这位刑警的工作能力很强,查明和检举了不少犯人的罪行。即便协调能力强,或是说能够与领导和同事保持良好关系,一个刑警如果不能侦查和检举犯人的罪行,也难称为有能力的刑警。参加那些对于检举嫌疑人至关重要的会议是有必要的,但是工作中的大多数会议只是单纯地浪费时间而已。即使是有必要的会议,也经常过于冗长,占用过多时间。坐在那里开会的时间本可以用来做很多必要而紧急的工作。如果大家都硬着头皮去参加的话,这样的会议不开也罢。
很多人对电视剧中刑警的行为感到惊讶,但也有人羡慕他能够根据自己的信念行动。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我们不想去参加某些会议,但还是不得不去。电视剧中有一个情节,是主人公的上司对他说:“我真是羡慕你啊。”一个人就算评价他人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其实他自己也想这样我行我素。但想到自己只敢想却不能去做,也会让人觉得自己很失败。
放弃“给人留下好印象”的执念
不出席公司的会议,工作一做完立马回家,一个人如此行事恐怕很容易在职场中被孤立。屈服于身边人的压力,也是想要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至少不想因为行为与其他人不同,落下一个缺乏协调性的负面评价。
“被讨厌的勇气”这个说法会给人一种踽踽独行的感觉。一个人不在意会不会被人讨厌的话,原本就不需要这种被讨厌的勇气。那些能够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否能被对方理解、接受的人,至少不会用言语或是行动去故意伤害别人。如果一个人能够照顾别人的情绪,就不需要过度在意自己的言行,不用总是害怕自己的话无法被他人接受,想说的话随时能说出来。
那些在意旁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人,会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和谁说话都摆出一副和善的样子。即便面对立场与自己相反的人,也能发誓效忠。但是这样做的话,会失去身边人的信任。
而且,这种人也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虽然倾听别人的意见很重要,但最终还是要自己来决定,因为人生只属于你自己。
即便有可能失去他人的信任,甚至会失去独立的人生,一些人仍然选择迎合他人。究其原因,因为他害怕自己做出的决定一旦失败,只能自己承担全部后果。如果听从了他人的意见,即便事情发展得不顺利也可以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其实我们听从别人的意见也是自己做出的决定,这个责任也需要自己来承担。事后抱怨“都是因为听了你的,才会造成这么糟糕的局面”没有意义,说不定那个人自己都记不起曾经给你提过什么样的人生建议,给你做出过怎样的人生规划了。当你试图告诉他:“那时你是这样对我说的啊。”到头来,你会发现只有你自己还对此念念不忘,别人早就忘到脑后去了。
听从别人的意见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重大的决定,事后没能过上预想中的人生,从而将不好的结果归咎于他人是毫无意义的。究其原因,遵从别人的意见生活的人,即便今后意识到这样的活法并不是自己的本意,之前浪费的也是自己的人生,并不是别人的人生。
*以上内容摘自《愤怒的勇气》
*本文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来源网址:https://www.sohu.com/a/877665075_12000516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