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公司的野心,正在把国产ARM逼入绝境
近期高通在全球三大洲对ARM发起反垄断投诉,原因是高通认为ARM一直在通过限制技术授权打压市场竞争,从而为自身芯片制造业务谋取更高利润,这次行动也被业内媒体认为是高通对ARM的一次强势还击。此前ARM曾对高通及旗下Nuvia公司发起专利诉讼,暴露出ARM对生态控制权的绝对掌控欲,表明任何可能动摇其技术主导地位的行为,都将遭到ARM打击。
种种迹象可以看出,移动芯片架构巨头ARM正在试图改写行业规则,向“垄断级巨头”靠拢。
为何ARM为何如此痴迷“垄断”?
虽然ARM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架构,但获得的收入比起合作的厂商来讲还是太少了。2021年ARM收入27亿美元,高通22年光是净利润就是37亿美元,ARM的全年收入还没有高通的净利润高。
ARM在2016年被软银以310亿美元收购,投资者当然希望ARM能够产生更高的价值,此时的ARM对收入的增加渴望自然也更为迫切。
商人重利无可厚非,不过这样的行为也给ARM带来了麻烦,在业内逐渐声名狼藉。
众所周知,全球除苹果是获取指令集授权之外,其他芯片企业都是获取ARM的公版核心授权,这种方式会为ARM带来更多的收入,且所有被授权厂家都要接受ARM“一代一买”的条款,并禁止在旧版上实现新版本的功能,否则就会被ARM视为侵权。
在去年,ARM就因为高通收购Nuvia之后将其开发的Oryon架构用于其AI PC芯片之上,认为高通违反了合同,侵犯了其商标权,向高通发出通告将取消其与高通的架构许可协议,这意味着,即使你购买了ARM版本的永久授权,也有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被强制叫停。
如果说上述行为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发财树”,那么ARM近些年针对中国科技企业的“销售禁令”,在让中国企业吃尽苦头的同时,则让大家彻底看清了ARM的“底线之深”,虽然ARM也有“迫不得已”的成分在,但其未来的路无疑窄了许多。
回想过去,国产ARM厂商在过去先后购买了ARM Cortex A9 A7 A15 A53 A57 A72 A73 A76 A77 等CPU核,可谓是买进一代、落后一代、反复引进,但最后却连也授权都不给了,着实是有些悲凉。
不仅在商业上遭遇“口碑滑铁卢”,ARM最近更是被爆出存在严重技术漏洞、对于ARM及中国企业来讲,无疑都是雪上加霜。
尤其是国产ARM,因为不能对指令集架构或IP核进行扩展,使得无法根治漏洞,在面对致命的幽灵漏洞和内存漏洞等时难以应对,导致出现机密信息泄露和云计算场景系统被攻击等严重问题,目前也没有任何一家厂商站出来说明该如何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配套设施与软件生态的双重贫瘠,也正在消解国产ARM的最后优势。
在配套产品方面,ARM芯片也在使用DDR内存、硬盘等设备,但目前支持ARM芯片的主板供应商很少,这意味着需要定制主板,会导致成本直线上升且极难维护,ARM的软件生态系统比较薄弱,适用的软件相对较少且价格昂贵,目前国产ARM厂商出货最多的方式,还是在依赖一些路线政策来维持,随着现行政策的不断优化,这种商业策略也并非长久之计。
半导体行业从不存在永恒的赢家,ARM的这场垄断游戏或许正在迎来最有趣的转折,毕竟在科技史上,热衷于卡住别人的人,最终往往也卡住了自己的未来,对于一些国产厂商来讲,同样也是一次警醒。要知道,真正限制自己的的从来不是某项技术,而是持续创新的勇气与能力,这场架构霸权与产业自主的终极对决,或许正是中国芯片走向成熟的关键转折。
来源:网络
来源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S690TEN0553TB9L.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