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关闭

花猫说热搜

思维 教育 情感 金融 职场 财经 管理

广告为用户自主发布,请自行甄别真假。

为什么出身不好的人,跨越阶层这么难

麒麟树 2022-5-2 21:13

实际上,我们的社会中,有某个人口数量巨大的群体,在人活着的时候,已经响起了挽歌。

最近抽空读了美国近几年的畅销书,《Hillbilly Elegy》,在中译本中,大多将书名翻译为《乡下人的悲歌》。

这本书,是美国的一位底层白人的对自己的家族史和成长经历的回忆与反思,他的遭遇,却普遍存在于人类世界。

即,社会底层人士,跨越阶层,向上流动为什么那么难?为什么会在贫困与消沉中代代沦陷,而无力挣脱?

他在书的后半段思考了这个问题。

然而除此之外,在现实中,为什么少数人,即使成功冲破藩篱,跨越了阶层,事业发展却很快遇到天花板,或者并没有因为实现了向上流动而增加幸福感?

这些问题,都有非常清晰的答案。

童年生活的环境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塑造人的性格,

将在成年后影响命运。

作者的祖父母一辈二战之后从肯塔基州迁至俄亥俄州的一个工业城市,经济上成为典型的中产阶级。

但从来没有真正地脱离家暴、酗酒、拒绝学习和怨天尤人的文化与习惯。

作者的外祖父母,成天争吵不休。外祖父酗酒,外祖母性格刚烈,以牙还牙,有一天竟然把汽油倒在烂醉如泥的丈夫身上,再点上一把火(最后孩子们救了爸爸)。

作者的母亲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人虽聪明,却早早染上毒瘾,有一次为了躲过工作单位的检查,竟然求自己的孩子(作者)提供尿样!


在社会研究中我们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中占有绝对的比重。

出生于社会底层的人,由于父母素质不高,更容易遭受童年创伤。以下是常见的会引起童年创伤的方面:

被父母责骂、侮辱或者羞辱;

被推搡、抓、或者扔什么东西;

感到家人之间不支持彼此;

父母分居或者离异;

和酗酒或者吸毒的人生活在一起;

和抑郁或者有自杀企图的人生活在一起;

目睹所爱的人被虐待。

以上的这些场景,即使是出生在中国的乡镇的人,也非常熟悉,基本每天都会在生活中上演。

家人之间的互相贬损,经常争吵,互相不支持,似乎已经成为习惯的互动模式。

殊不知这样的互动模式其实是成年累月的内耗。


经历过以上童年创伤的孩子,会有更大的可能被焦虑和抑郁折磨,罹患心脏病、肥胖症,或者某种类型的癌症。

他们也通常在学校里表现更差,成年之后的感情关系也不稳定。

父母对孩子滥发脾气会降低孩子的安全感,影响成年后的心理健康,进而引发行为问题。

这些影响并不是只表现在儿童时期,成年后的焦虑抑郁都可以追溯到童年创伤。

在心理学中,将常见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三种类型。

01、权威型

对子女的要求合理适当,执行始终如一,接纳反应性高。

即经常对孩子微笑、奖励、赞赏、鼓励、大量疼爱、正面反馈多,但犯错后严厉管教。

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很快乐,成年后有社会责任感,有成就导向。

乐于与成人以及同伴合作,事业发展更有可能顺利,生活的幸福感也更高。

02、专制型

对子女的要求,定的规则多,却很少解释为什么。

对孩子的需求,和孩子的观点想法不重视。

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闷闷不乐,情绪不稳定,成年后也容易喜怒无常。

容易激怒,不友好,做事无目标。

所以不讨人喜欢,无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事业发展不顺,个人幸福感很低。

01、放任型

对子女要求的规则少,对孩子过于纵容,但是不重视孩子的感受,反馈少。

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容易冲动,有攻击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我控制,独立性差。

为什么出身不好的人,跨越阶层这么难 79.jpg


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也是由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

一个人自我认同感强,才能有有信心的发展个人的生活,获得更多的成就和幸福感。

如果这个家庭里有牢固的爱的基础,父母给予孩子相当多的行使自己权利的自由,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感强又能互相尊重,那么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人比较容易形成同一性。

也就是关于自己是谁,要朝哪个方向发展,社会上何处适合自己等问题有坚定的一贯的认识。


如果父母的控制欲强,孩子做决定时总是害怕遭到父母拒绝,从小到大没有经历选择的过程,那么他的同一性就会早闭。

对于自己是谁不能确定,对于自己的能力也没有自信,成年独立生活后,更加容易懦弱,迷茫,而陷入困顿中。


实际上,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家长受教育程度低,自我反省和思辨的能力缺乏。

自律性差,消沉,酗酒,赌博,情绪冲动,家暴屡见不鲜。

与此同时,不知道怎么教养孩子,无法掌握正确的教养方式。

遇到事情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处理,更加无法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人际互动模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基本都带着童年创伤,更容易长期焦虑,抑郁。

生命力和精神在家庭中已经内耗了一部分。

即使成年后离开原生家庭,已经被塑造成型的人格特征,如焦虑,抑郁,懦弱,感情不稳定。

以及无意识的复制长辈的生活模式,继续在内耗着自己。

他们的成年生活往往感觉进展的很艰难。


环境中人们的认知误导自己对向上流动规则的认识。

万斯也并没有替底层人民摇旗呐喊,认为一切都是社会的错。

他清楚地看到底层人民自身的问题:不思进取,凡事诉诸暴力,沉溺于酒精、毒品和性,说的比做的多……

诚然,他们的命运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但他们身上“缺少一种主观能动作用”。

他们“认为自己对自己的生活掌控很少,总是想要责怪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人”。

所以他们责怪政府,责怪移民,责怪千里之外的中国人抢了他们的工作。

这种对自己生活的掌控缺失在书里随处可见。

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欲望和金钱,如同一片片随波逐流的落叶,除了责怪流水将他们带走还能怎样呢?

在贫困中挣扎的人群即使渴望摆脱眼前的糟糕状态,却无法意识到该如何才能够向上流动。

因为周围没有榜样。

在乡镇或者贫困社区,没有人通过艰苦的努力改善生活,所以大家都无法意识到努力的意义。

他们对跨越阶层,向上流动的规则没有认知,所以找不到出路与方法。

他们往往把别人的成就归因于潜规则、掠夺他人、运气好。总是充满抱怨,偷懒,消沉。

因为周围眼见的都是失败的人群,让他们误以为这个世界没有希望。

更可怕的是,很多父母会给孩子灌输这样的世界观,让子女从小就没有努力奋斗的意识。

所谓的“贫困世袭”,这里就很明白了,那就是人们对教育的不重视,以至于缺乏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坏处一代又一代地拖累着底层家庭。

或许说,是美国长期以来供给给底层家庭的廉价的公立教育质量不高。文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我随便找了一句:

米德尔敦公立高中学生有20%的人会在毕业前辍学,大多数人不会拿到大学毕业证,而且几乎没人会到俄亥俄州外读大学。

实际上,跨越阶层,获取社会资源,实现向上流动,这个社会有清晰的规则和路径。

例如考试、招工、参军、创业等。

影响一个人向上流动的因素有社会结构特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地位的多少、社会文化观念是否保守、个人家庭出身、个人的才干和努力程度、兴趣以及价值偏好等。

这本书的主人公万斯,在高中时逃课、打架、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差点辍学

但他高中毕业后服役海军四年,到过伊拉克。部队的训练让他意识到努力的重要性,也看到了改变现状的可能。

随后他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毕业,接着由哈佛法学院毕业,成为他那个小镇和高中有史以来第一个从“常青藤名校”毕业的人。

对于普通人来说,重视教育,个人足够的努力程度,逃离贫困地区,仍然是跨越阶层的主要通道。

社会网络的匮乏关闭了向上流动的通道。

人的各种社会关系,构成了网络,在网络中密切互动的人们产生共同的利益和集体意识。

例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人际互动就是发生在社会网络中。

每个人都会有意识的通过各种社会互动与来往建构社会网络,从而获取社会资源。

不同阶层的人,所拥有的社会网络完全不同。

精英阶层的社会网络中,占有社会资源和开阔眼界的人数居多,这些人会在你成长时期给你带来多方面的信息,提前让你知道这个世界的正确的奋斗规则。

当你需要时,他们也能运用自己的网络资源给与你有力的帮助。

然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的社会网络很有局限。

生活圈子里都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他们的世界观在影响着你,同时,当有人需要跳出阶层时,自己的社会网络中却无法或者有用的帮助。


如果把各种社会关系按照连接强度来分类,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类:强关系和弱关系。

具体来说,关系的强弱,又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测量:

一是互动频率。互动的次数多,就是强关系;相反,就是弱关系。

二是信任度。信任度高,就是强关系;相反,就是弱关系。

三是亲密程度。关系密切,就是强关系,相反,就是弱关系。

最后是互惠交换。经常互相帮助的,就是强关系;相反,就是弱关系。


那么,在受教育,找工作这些对跨越阶层至关重要的事上,社会网络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强关系和弱关系,哪个更有用呢?

换句话说,是亲朋好友对我们的帮助更大呢?还是那些泛泛之交、平时不怎么来往的人,对我们找工作帮助更大呢?


人们的直觉认为,当然是亲朋好友了,他们愿意掏心掏肺地帮你。

问题是,至于那些交情不深的人,他们肯搭理你就不错了。

但是社会学调查发现,在人们实际找工作的过程中,真正有用的大多数是弱关系。

他们是那些你不经常见面的人,他们不在你最频繁接触的社会圈子里。所以他们掌握更多你所在圈子里没有的信息。

通过他们找到的工作,与通过强关系找到的工作相比,不仅薪水更多,职位更好,工作满意度也更高。


现实是,拥有广泛弱关系的人,往往是处于上流阶层的社会精英人士,因为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大,所以更加能够吸引社会资源和社会网络。

而生活与社会底层的人群,拥有的社会网络往往只限于自己亲戚和部分同学朋友,社会网络数量和质量都极其有限,弱关系很少。

所以第一,他们无法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外界信息,第二,很难找到能够帮助他们的人。


本书主人公万斯就是一个例子。

当他申请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时候,发现需要两个同领域的教授写推荐信,他发现他认识的人只有自己的亲戚。

绞尽脑汁,终于 尝试给他并不熟悉的州立大学的教授打电话,寻求帮助。

所幸的是他成功了。但是当他在哈佛大学入学后才发现,他在同学们里面是个另类。

在哈佛读书的学生,基本都来自美国上流阶层,父母基本都是社会精英,如医生,律师,国会议员,大学教授等。

他的同学们在取得哈佛的教育机会时并没有这么艰难。


物质层面跨越了阶层,精神层面却无法同步

万斯成功的跻身于中层阶级,有体面的工作和美满的家庭。

但是在他的心里,以及在他的外祖父母或者其他那样从底层跻身中层阶级甚至上层阶级的人心里,始终无法根除的是深植于灵魂深处的卑微和不适。

他们努力想要融入所处的阶级,但却会在某些时刻发现格格不入,身心俱疲的时候只想回归那个另自己平静的地方。


例如万斯底层文化中脱胎换骨,来到精英云集的哈佛法学院,却发现自己缺失的不只是经济上的富足,更多是文化资源上的落后:

大律师所面试会上,作者不知道白葡萄酒还分各种品种,不知道餐桌上为什么各有三把刀叉,甚至不知道“苏打水”是什么……

作者童年中所受的所有不幸,最后依然深深印刻在他的日常行为上:易怒,情绪不稳定,时而自得自傲,时而自暴自弃……

和他的从小成长优越幸福的妻子相比,他还要比别人花费额外的经历去改变自己的缺点。——但所幸他有这样一个包容而理解的妻子,所幸他在“变好”。


成功脱离原来充满愚昧又贫困的环境,获得了体面的工作,实现了向上流动的乡下人,却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更加艰难的问题。

这是广大努力想要实现阶层跨越的人想要规避的问题,当期盼许久的梦想唾手可得,却发现原来自己并不能适应。

这与如今许多从农村到城里生活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处。


乡镇出生的人,因为原生家庭造成的精神创伤和性格特征,与上层家庭成长的人有差距;

从小形成的生活习惯在新的阶层中无法融入;贫困的幼年环境没有让他们拥有上册社会的眼光和品味,思维方式和眼界格局也会受限。

如此种种原因,使他们无法在新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社会网络,无法获得新的信息,机会等社会资源。

从而个人发展很快遇到了天花板,这是成功跨越阶层的乡下人通常会遇到的问题。


特别是对老一辈人而言,子女在城里有了体面的工作和家庭,有能力接他们到城里生活,但他们与城市的节奏格格不入。

在学术界,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划分社会阶层。

收入与消费。收入的多少,收入来源的方式,获得社会报酬的途径和种类;如何规划消费,在那些领域消费,消费理念如何。

教育背景与职业。学历,毕业院校的世界排名;职业是否体面,是否有社会声望

政治权力和政治地位。

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所拥有的的社会网络的规模,以及社会网络的质量。

职业声望和社会经济地位。

这些因素,同等重要,不可替代。

除此之外,消费理念,休闲方式,品味格调,社会资本,幸福感,也都是区分社会分层的参考因素。

因此,成长于乡镇的人们,即使在大城市获得了体面的工作,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融入当地阶层。


跨越阶层后,该如何出人头地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美国亚裔。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亚裔就已经是美国的“模范少数民族”。

统计数据显示,亚裔在就业、家庭收入、教育水平等指标上,跟白人相比毫不逊色,而且要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族裔。

但是亚裔,尤其是受到儒家集体主义文化影响的东亚移民,到了美国之后,都非常抱团。

不管是唐人街,还是韩国城,人们之间的联系都非常紧密。

这种高密度的社会网络,使亚裔在异国他乡能够获得重要的社会支持,享有更亲密的社会关系,拥有更强的社会凝聚力。

所以,亚裔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比较高,自我认同也更强,更少受到抑郁、焦虑等情绪的困扰。

所有这些因素,都是亚裔取得成就的前提。

这是网络密度的作用。


但是,当在城市里安定下来,真正帮助亚裔融入城市、实现向上流动的。

是他们的同事,是城市的居民,是形形色色的基于职业、兴趣、居住结成的人际关系。

只有和这些人的联系越紧密,越有可能在经济、社会、心理等各方面融入城市。


实现阶层跨越,主要依靠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这也是人们积极追求的东西。

社会资本是除经济资本、人力资本之外,另一个决定个人成就的重要因素。

社会资本指的是个人在社会网络中的可支配性资源。按照社会学家弗拉普的说法,社会资本又可以分解为三个要素:

一是在你的社会网中,会乐意或者有义务帮助你的人的数量;

二是这些人表示愿意帮忙的强度;

三是这些人拥有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又包括两类,一是信息资源,二是行动能力,比如说影响力。


社会资本越多越好,但是网络密度却未必越高越好。

很多乡下人在城市中落脚,如果大部分空余时间都用在走亲戚、和老乡聚会上,就容易被城市边缘化。

所以,亚裔特别是华裔在美国社会地位上升,最典型的轨迹,就是:

第一代移民住唐人街,努力供第二代上大学;

第二代成家立业后,搬入中产阶级社区,努力培养第三代上藤校;

到了第三代,华裔中就开始出律师、医生这样的高阶层人士了。

如果华裔继续陷在唐人街的社会网络里,就会离美国梦越来越远。

人的性格和一生命运,都在经历中有迹可循。找到其原因,就有帮助自己和下一代跳过一些坑。

打赏 0

花猫写作网拥有一帮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分享传播正能量的朋友每天与你一起学习成长,在这里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转载请联系花猫说(id:hmshuyouquan)进行授权转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原作者: 孙娟 来自: 孙娟的书房 |修改
文章点评
热门推荐
  • 《蘑菇定律》:精彩的人生,是像蘑菇一样奋
  • 所有的关系越来越淡,往往源于这一点
  • 真正有修养的人,懂得水深流缓,人贵语迟
  • 人生这四种思维,越早知道越好
  • 如何荒废你的2023?
  • 成大器者,胜在思维层次
  • 维持亲密关系的秘诀,提升自己,走出安全区
  • 人这一辈子,生活难不难,都要学会自渡
  • 人到中年最好的养生,是这三点
  • 一个人值不值得深交,就看这一点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在这里不仅仅是收获知识,更多的是……
重 要通 知X

由于站长精力有限寻找有缘人!

由于站长精力有限,先忍痛割爱花猫写作网,网站有固定收益,有稳定作者,对文学领域或者对互联网项目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联系站长!...

你感兴趣吗?查看具体详情
花猫写作网-让你的每一个字赋有价值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