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界,学者们普遍用收入水平,社会声望,消费水平来划分阶层。
实际上,社会阶层就是你的人际圈子,无论你收入如何,资产高低,你的圈子直接把你打回原形。
比如同样月入百万的人中,有一夜暴富的煤老板,也有辛苦几十年的企业家,有著作等身的作家导演,还有搞传销的诈骗分子,他们是一个阶层的吗?
他们的生活内容和享受的资源相同吗?当然不同。
电视剧《三十而已》里,顾佳买了个限量版的包包,就成功挤入上流阶层,现实中是行不通的。
阶层,实际是一个人的人际网络,平时他和谁来往密切,认知在哪个层面沟通,互相流通什么资源,才是他真正所在的阶层。
这样看来,就发现一个问题,大多数人,没朋友。
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中国在几十年内走完了别的国家几百年的进程。
在这列突然加速的列车上,我们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出来才多久,每个人身上古代腐朽的思维还没有清除干净,现代事物已经冲击进来了。
人,这个由灵魂和肉体合二为一的存在,仓促之间,总有一部分被落在了后面。
就像一个慌忙赶火车的人,仓促之间丢了鞋子。
很多人发现自己,肉体上了车,灵魂落在了后面;或者,精神世界跟着跑的很快,物质世界却落下了。
每个人抱着残缺不全的一部分,带着古今混杂的混乱体系,根本无法很好的和世界交流,也无法自洽。
可能你有一个真切的感受,相对前三十年的生活,发现现在身边,没人了。
这仿佛是,离开了原来的圈子,却无法进入新的圈子,上不去,下不来,卡在中间,苦苦煎熬。
一次,我去西藏旅行时,遇到一个女孩,她是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经理,三十岁出头。
因为我俩都是独自旅行,在回程的大巴上就聊了起来。
她的苦恼是,她来自山东某县城,通过考大学到了杭州,毕业后就留在杭州找工作了。杭州的生活让她很喜欢。她喜欢旅行,在公司里也很上心。
目前想的更多的是三十多岁了,在互联网公司面对的竞争越来越大了,自己很迷茫,又找不到可咨询的人,怎么才能突破事业瓶颈。
在杭州,朋友带她去参加聚会,她总是觉得很陌生,结识了一些当地人,发现也没有共同语言,甚至犯怵,他们关注的,自己也不会。
总感觉自己是异乡人。
可是一回老家,家人亲戚总是催她结婚,以往的闺蜜还老是抱着孩子在她面前炫耀。父母为了催她结婚甚至要和她反目。
她又不愿意过那种一眼看到死的生活,也对人们日常关注的家长里短的话题没兴趣。
她说:我发现我身边空了,我好像,既不是杭州人,也不是老家人了。我好像,漂在了真空中。
因为原生家庭造成的精神创伤和性格特征,与城市良好家庭成长的人有差距;
从小形成的生活习惯在新的阶层中无法融入;
逼仄的幼年环境没有让他们拥有城市社会的眼光和品味,思维方式和眼界格局也会受限。
如此种种原因,使他们无法在新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社会网络。
无法获得新的信息,机会等社会资源,从而个人发展很快遇到了天花板。
这是成功跨越阶层的人们通常会遇到的问题。
80后这一代,在成长期时,这个社会的阶层流动路径还比较开放。
90年代小县城的人们,会通过各种途径到一线城市定居。
尤其科级官员,都有能力将自己家眷输送到北京。
这个现象,到三十年后的今天,恐怕就少了。
我有一个亲戚,曾在地方当官,自己的孩子不好好学习。
但通过关系送到了北京的名校,毕业后又通过关系留京在一家国企做办公室工作。
如今,妻子和儿女的确是在北京定居了,却无法融入所就读名校的圈子,也无法和单位同事竞争。
她的名校同学都是靠自己努力考上的,毕业后积极进取的精神,还是个人能力方面,都是官二代无法比拟的。
所以,无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无法和靠个人努力的同学对接。
所以,虽然身在北京,平时联系的,还是当时在老家的那些初中同学。
这是一个极其尴尬的状态。
和她差不多的,基本都留在了老家;同一个城市近在咫尺的人们,又不愿意和她交流。
有一次,她很困惑:为什么你们都有朋友,而我就没有?
很明显,当官的父亲用自己的社会网络把妻女抬高到了不属于自己的层次,然而妻女自身缺乏能力,在目前的层次无法开展属于自己的社会网络。
被架空了。
这是精神跟不上物质的典型代表。
一个人拥有的最大财富绝不是房子和存款,而是他的社会网络。
房子存款是死的,但社会网络却能如同活水,源源不断给人输送资源。
问题是,社会网络无人能给与,是根据个人能力自然滋生的。
能人多和能人交往,智人多和智人交往。
而蠢人也往往扎堆,家庭妇女聊八卦的群体中,很难见到有思想的女性。
在大城市里被架在空中的,就是这部分第一代从老家出来到城市定居的人们。
无论是被官员抬到不适于自己的阶层的官员家眷,还是靠个人努力从农村出来的孔雀女,凤凰男,都会面临卡在“阶层中空”的问题。
在美国的畅销书《底层白人》里,作者描述了他的遭遇:
万斯成功的跻身于中层阶级,有体面的工作和美满的家庭,但始终无法根除的是深植于灵魂深处的卑微和不适。
他们努力想要融入所处的阶级,但却会在某些时刻发现格格不入。
身心俱疲的时候只想回归那个令自己平静的地方。
例如大律师所面试会上,作者不知道白葡萄酒还分各种品种,不知道餐桌上为什么各有三把刀叉,甚至不知道“苏打水”是什么……
作者童年中所受的所有不幸,最后依然深深印刻在他的日常行为上:易怒,情绪不稳定,时而自得自傲,时而自暴自弃……
成功脱离原来充满愚昧又贫困的环境,获得了体面的工作,实现了向上流动的乡下人,却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更加艰难的问题。
当期盼许久的梦想唾手可得,却发现原来自己并不能适应。这与如今许多从农村到城里生活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处。
特别是对老一辈人而言,子女在城里有了体面的工作和家庭,有能力接他们到城里生活,但他们与城市的节奏格格不入。
所以,真正的阶层是人群,是圈子。
有人,才有阶层。
在同样月入百万的人中,有一夜暴富的煤老板,也有辛苦几十年的企业家,有著作等身的作家导演,还有搞传销的诈骗分子。
他们是一个阶层的吗?不是。
他们的生活内容和享受的资源相同吗?当然不同。
当人们从家乡进入城市,使他们在城市里安定下来,真正融入城市、实现向上流动的,是什么?
是他们的同事,是城市的居民,是形形色色的基于职业、兴趣、居住结成的人际关系。
只有和这些人的联系越紧密,越有可能在经济、社会、心理等各方面融入城市。
想知道自己处在哪个阶层,就看看你日常和什么人来往?和什么人共事?
实现阶层跨越,主要依靠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也就是一个人拥有的社会网络,以及在社会网络中可以支配的资源。
社会资本是除经济资本、人力资本之外,另一个决定个人成就的重要因素。
如果,一个人脱离了原生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又建立不起来属于自己的社会网络,那就无法实现阶层跨越。
就像卡在两个楼层中间的夹层里,上不去,下不来,四顾无人,尴尬而寂寞。
第一代进入城市的人,大多是这个情形。
童年生活已经无法改变,在北上广,卡在“阶层中空”的人们,不计其数。
除了官二代,其中必然有靠个人努力跨越阶层的人。
只有正确认识前半生给自己留下的心理匮乏,通过成年后自我教育,扭转错误认知,不断疗愈创伤。
当个人人格真正完善起来,个人社会网络健康发展,才能真正融入目前的阶层。
实现人生跨越。
我相信,能越过高考那道坎,凭个人打拼在城市立住脚的人们,也一定能越过“阶层中空”这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