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关闭

花猫说热搜

思维 教育 情感 金融 职场 财经 管理

广告为用户自主发布,请自行甄别真假。

张亚东:我没有一天做过我自己

秋小天 2020-9-24 21:12



(本文共4700字)



转述师:查谦



前段时间,我看了《十三邀》里许知远采访张亚东的那一集。听到张亚东说:“我没有一天做过我自己,长这么大为止。”

作为一名知名音乐人,他有钱、有名、谈过的女朋友个个是明星,他自己也是风度翩翩,有着很强烈的文艺气质和文化底蕴。

所以,如果依照大多数人的看法,张亚东无疑是世俗世界里大家最想要活成的样子。

然而,他却带着痛苦和无奈说:“我没有一天做过我自己。”

虽然这个世界上没做过自己的人很多,但是,当这句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时,我还是忍不住的惊讶。

为什么一个看似“十全十美”的人,竟从未做过一天自己呢?

据我分析,可能是以下两个主要原因。

—   原因一   —

永远也无法满足的安全感

张亚东说:“我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安全感,有多少钱也没安全感”。

一般来说,永远都无法满足的安全感是阻碍一个人活出自我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一个人缺乏安全感时,他往往选择待在以前的范围里,那个范围就是他习惯了的“安全区间”,但是,要想活出自我却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世界、探索自己,这就需要不断打破边界。可见,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冲突的。

写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按理说张亚东又不缺钱,他应该早就实现了一般人认为的财务自由,但为什么他也会跟我们一样缺乏安全感呢?

这时,就得思考一个关键问题:安全感的来源究竟是什么?

是足够的钱、永恒不变的地位、稳定的亲密关系,还是所有人对你永恒不变的正向评价…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当谈及安全感时,我们用到的词汇都是“永恒的”、“足够的”、“正向的”,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希望拥有这些好东西,同时还期待它们是源源不断、永不衰竭的。

归根到底,我们希望人生中的一切都是可控的,这样我们就能将坏的避免掉,将好的永远拥有。

所以,一件事如果“不能被很好的控制”就意味着“不安全”。可见,安全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就是可控。只有感受到可控,我们才能体会到安全;而只有永远可控,我们才能永远觉得安全。

可是,在这个世界上,究竟又有什么是永远可控的呢?

是金钱、职位?还是爱情、友情?

金钱赚了还能失去,职位给你了还能剥夺,爱情、友情发生了也能离去……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绝对安全、永远可控的。

这也是为什么佛法会说“诸行无常”,他是在告诉我们: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可变的,都不是永恒不变的。

既然在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绝对安全、永远可控的,那我们又该如何面对那种时时刻刻缺乏可控与安全感的、时常让我们坐立不安、心悸发抖的感受呢?

关于这点,我有一个自己的方法:

我会想象自己是一片叶子,本来长在树上,很安全,但一阵风刮过,我便从树上落到了地上,一下子失控了,安全感顿失。

然而,当环顾左右,我忽然发现,其实我不过是从树上掉到了更加宽广的大地上。我感觉身体被更宽广有力的东西支撑住了,我甚至可以在上面左右翻滚,还能闻到泥土的芬芳……

这个从树上坠落下来的过程,就是被大多数人认为的“失控的过程”。

这个过程常常会让我们深感恐惧,我们时常觉得一旦落下就会粉身碎骨。但其实,当它真正发生时,你会发现不过如此而已,很多时候,它还能带领我们发现和探索更大的世界。

正如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的一段话:

“失控意味着自我的失效和死亡,不过,这也只是自我,或者说“小我”一时的死亡,如果你接受它的发生,你甚至会发现它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我存在着。相反,假如你的一生从来都没有失控过,那意味着你的一生一直都处于一个狭窄的小我的控制中。”

就好像是“涅槃重生”:只有先放下了“小我”,才有可能遇到“更大的我”。

关于这一点,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也曾给过一个比喻:“一头熊,一直被关在一个窄小的笼子里,只能站着,不能坐下,更不用说躺下,当人攻击它的时候,它最多只能抱成一团来应对。后来,它被从这个窄小的笼子里解救了出来,但它仍然一直站着,仿佛不知道自己已获得自由,可以坐,可以躺,可以跑,还可以还击。”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都生活在这样一种无形的笼子中。这个笼子就是因为担心失控,而给自己造的一个“安全区间”。但这个“安全区间”的问题是:它没法让我们真正做自己,因为它限制了我们探索边界、世界与自己的可能。

而走出笼子就意味着走出早已习惯的安全区间,一方面它等于是“失控了”,没有“安全感”了,但与此同时,它也代表着我们走向了更广阔的自我与天地,可以去自由的探索自己、活出自己了。

虽然,安全感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但是,学会放下对安全感的执着渴望、学会放下对控制的强烈欲望,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修行。

我在辞职时曾有过这种经历:

当时是在一次培训课上抽取一张描绘自己当下的卡片,我选择了一张站在悬崖边上,纵身跳下进入大海的图片。因为这张图片让我感受到的并不是大海的神秘与恐惧,相反,我感受到的是无边大海带给我的自由与无限探索的可能。

我的确也是这么做的,在接下来的两年多,在走出了很多年我习以为常的“安全空间”后,我才真正活出了自己。

在跟张亚东的采访中,主持人许知远说“没有安全感就像传染病一样,它其实是这个社会上一种更为严重的传染病。”

这些年来,社会日益浮躁,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缺乏安全感的传染病”在人们中间不断扩散,将我们的梦想、热情和内心的呼唤一一吞噬……然而,即使我们让渡了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最终也还是没能得到100%永恒不变的安全感……

张亚东:我没有一天做过我自己 17.jpg


—   原因二   —

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在采访中,张亚东说:“尽管我总说我不愿意让别人期待我什么,但其实我一直都还是活在那个里头。”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美国作家与文学评论家威廉·德莱赛维茨在斯坦福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过的一篇演讲:

“你来到斯坦福这样的名牌大学是因为聪明的孩子都这样。你考入医学院是因为它的地位高,人人都羡慕。你选择心脏病学是因为当心脏病医生的待遇很好。你做那些事能给你带来好处,让你的父母感到骄傲,令你的老师感到高兴,也让朋友们羡慕。

也许你可能确实想当心脏病学家。十岁时就梦想成为医生,即使你根本不知道医生意味着什么。你在上学期间全身心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你拒绝了上大学预修历史课的美妙体验的诱惑,也无视你在医学院第四年儿科病床轮流值班时照看孩子的可怕感受。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要么因为你是随大流,要么因为你早就选定了道路,20年后某天你醒来,你可能会纳闷到底发生了什么:你是怎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你开始怀念那个曾经弹钢琴和打曲棍球的自己,思考那个曾经和朋友热烈讨论人生和政治以及课堂内容的人在做什么。那个活泼能干的19岁的年轻人已经变成了只想一件事的40岁的中年人。"

我们究竟是如何从那个活泼能干的年轻人变成只想一件事的40岁的中年人的?

原因其实就是张亚东说的:我们最终还是活在了别人的期待里。

而“活在别人期待里”的本质就是:对主流价值观不知不觉的顺从与屈服。

这个行为很好理解,毕竟顺从于社会,随大流是最容易的,因为这就是体制、权威、传统和责任的力量,也是主流价值观的力量。当你跟随这股主流力量时,就会感觉到安全、有保障;相反,当你与这股力量逆向而行时,就会产生深深的恐惧。

我们常常有种错觉:只要外在权力不公开强迫我们做某件事,我们的决定就是我们自己做出的,如果想要某种东西,那也是我们自己的愿望。

但事实却是,这样的决定与选择大多都是外在长期影响的产物,它并非来自真实自我。

正如哲学家弗罗姆所说:

“只要观察一下人的决策现象,就可以发现人们错误地认为决定是‘他们’自己做出的,而实际上却是屈从于传统、责任或明显的压力,其程度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虽然人们认为个人的决定是社会存在的基石,但‘原创’决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似乎是相当罕见的现象。”

其实,就连我们的欲望,我们以为是自己的,很多时候却也是别人的。正如法国精神分析大师拉康说的:“欲望着别人的欲望。”

在这个采访中,当许知远提到后印象派画家高更时,张亚东非常激动,他说:“我太羡慕他了,我真想放下一切,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高更为何值得羡慕?

高更之前本不是画家,而是一名股票交易员,有妻子和孩子,过着中规中矩的中产生活。后来因痴迷绘画,辞去工作专门画画,离开了妻子孩子,最后在塔希提岛上,在贫病交加以及对绘画的痴迷中离世。

高更是典型的“内在参考型”的人,他没有活在任何人的期待里,哪怕这些人是最亲的人;他活在了自己的梦想里,哪怕贫病交加。他为了能够整日画画,选择了一条决绝极端的路,自此也成为了很多想要活出自己的人的精神偶像。

但其实,假如我们能常去倾听一下自己内在的声音,用真诚的态度面对自己,在平时尽量打开自己、探索自己,可能就不需要像高更那样在人生某一时刻突然来个360度的大反转,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实现走向真我的平稳过渡。

毕竟,对大多数人而言,都需要在自我和他人、个人和组织、家庭和社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因为这样才能既不失去自我,也能顾及他人。

而要找到这种平衡的关键就是:觉知自己、倾听内心、对自己保持真诚。

1)觉知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情绪,而不是压抑或逃避;倾听自己的真实渴望与需求,而不是压抑或无视:平时留一些时间与自己相处,感受来自身体、心灵和潜意识的语言,它们之中深藏着智慧,可惜我们总是视而不见,从现在开始,与它们多进行一些交流吧。当感受与情绪出现时,去感知它们,而不是转身逃跑不愿面对。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体会自己的情绪,从中发现深藏其后的渴望与没被满足的需求,然后正视它们,找到解决之道。

2)对自己保持真诚,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情绪、渴望与需要,而不是用“否定”、“移情”、“幻想”等心理伎俩来逃避现实和真实带来的痛苦:面对真实虽会带来很多痛苦,但虚假也无法让痛苦真的消失,它们的区别是:都痛苦,但前者能够被解决,而后者则会带你越陷越深,最终带来心理疾病。

最后的话

克尔凯郭尔在饱受抑郁症的折磨后说:“一切绝望的根源,都是我们无法成为自己。”

成为自己,正是我们每个人的天然使命。

- END -

作者艾菲介绍:“只做影响你一生的课程”的蓬勃学院创始人&CEO、深度思考力畅销书《直击本质》作者、多家企业创始人&CEO的个人成长教练、Gallup全球认证优势教练、国际教练协会(ICF)认证专业教练、前美国财富500强公司大中华区市场部负责人,20万读者公众号“艾菲的理想”创始人兼主笔。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艾菲的理想」,搜索「xiaoyaolsh」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打赏 0

花猫写作网拥有一帮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分享传播正能量的朋友每天与你一起学习成长,在这里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转载请联系花猫说(id:hmshuyouquan)进行授权转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原作者: 艾菲 来自: 艾菲的理想 |修改
文章点评
热门推荐
  • 《蘑菇定律》:精彩的人生,是像蘑菇一样奋
  • 所有的关系越来越淡,往往源于这一点
  • 真正有修养的人,懂得水深流缓,人贵语迟
  • 人生这四种思维,越早知道越好
  • 如何荒废你的2023?
  • 成大器者,胜在思维层次
  • 维持亲密关系的秘诀,提升自己,走出安全区
  • 人这一辈子,生活难不难,都要学会自渡
  • 人到中年最好的养生,是这三点
  • 一个人值不值得深交,就看这一点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在这里不仅仅是收获知识,更多的是……
重 要通 知X

由于站长精力有限寻找有缘人!

由于站长精力有限,先忍痛割爱花猫写作网,网站有固定收益,有稳定作者,对文学领域或者对互联网项目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联系站长!...

你感兴趣吗?查看具体详情
花猫写作网-让你的每一个字赋有价值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